关税压顶,利润归零?跨境卖家的“绝地反击”

自2025年,特朗普就“加加加”关税不停,继4月8日美国宣布对华加征关税上涨至104%后,4月9日傍晚,中方果断宣布反制措施,将对美关税再度提高50%。紧接着,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10日凌晨,特朗普再度投下“炸弹”,宣布将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关税提至125%,且立即生效。这些政策给跨境行业及卖家带来不少挑战。不过对于现在的跨境从业人员来说更多的是麻木和厌倦。毕竟50%和125%的关税区别已经不大了。

这些政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成本增加了,以往价值 100 美元的中国商品,如今仅关税就需支付 120 美元,总成本飙升至 220 美元,曾经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。运费加上高额关税,常常超过商品本身成本。与此同时,政策调整后 T86 清关模式被取消,卖家不得不转向更为复杂的 T11/T01 模式,报关成本从每单 0.5 美元飙升到 5 美元以上。虽然提前备货至海外仓能避开关税,但高昂的仓储费与滞销风险,让资金本就紧张的中小卖家望而却步,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。

 面对这么糟糕、艰难的情况,跨境卖家也不是只能干等着毫无办法,有不少“绝地反击”的策略正慢慢冒出来。

有些企业把眼光放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,打算把它们当成进入美国市场的“中转站”。一些企业选择在越南、泰国建厂,靠着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的关税优惠,把产品卖到美国去。也有企业另辟蹊径,利用墨西哥保税区进行加工,使产品以 “北美制造” 的身份进入美国市场,关税仅在 0 – 5%。像SHEIN就打算在墨西哥建厂了,Temu也在研究从土耳其转到欧洲,再进入美国的路线。这些都是产能转移的方式,通过重构供应链,重新寻找“低洼”成本。

另外,对于过去“9.9 包邮” 的低价竞争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下的政策及市场环境了。必须有意识的提高产品附加值,比如有的公司开始聚焦一些设计感强、科技含量高的品类,如智能家居、环保产品等。企业要是下功夫搞研发创新、把产品设计得更棒,就能让产品更有价值。那么,关税上涨增加的那些成本压力,就能被抵消一部分。而且,还能吸引那些不太在乎价格,更看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消费者,这样或许能打开中高端市场,让品牌形象变好,还能多赚点钱。

物流和定价也是卖家正在操心的事,海外仓模式成为应对关税和物流压力的有力武器。卖家要是提前把货物存到美国那边的海外仓库,货物配送时间能大大缩短,客户收到货的速度就快了,体验自然就更好。另外,提前清关的话,还能避开一部分关税风险,物流成本也能跟着降下来。

对于有优势、有差异化的产品可以适当涨价,销量影响不大。对于价格敏感性产品,则要用灵活的方式去应对,比如促销、组合优惠、会员特别价等。这样既能赚点钱,又能让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。

当然,跨境卖家的目光自然不会仅限于美国这一个单一市场,中东、拉美、日韩等新兴市场也开始成为卖家的角逐之地。中东电商市场增速超过 30%,阿联酋、沙特等国家对中国商品关税较低,市场潜力巨大。拉美地区,如巴西,人均消费力不断提升,但跨境电商渗透率还不足 5%,发展空间广阔。像速卖通在巴西推出 “72 小时达” 服务,SHEIN 加码中东奢侈品市场,都是开展多元化市场的表现,也能够分散政策风险。

美国“加不停”地关税政策,看似来势汹涌,其实也给跨境卖家带来了不少转型升级的好机会。这些政策让跨境卖家们不再只靠低价竞争,而是开始注重产品创新、品牌打造和市场多样化,这样行业就能发展得更健康、更长久。在这场关税风暴中,那些能够迅速调整策略、积极创新求变的跨境卖家,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,实现 “绝地反击” 。

相关阅读:

特朗普 “对等关税” 生效,跨境电商卖家成本激增如何破局?

海外仓爆发式增长下,如何规避货损与市场“卷”不停?

参考阅读:

2025年海外仓大热,背后原因及跨境卖家需要关注的事项有哪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