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关税成为真人秀道具,唐纳德·特朗普的每一次关税宣言,都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拉斯维加斯魔术表演——金箔包装的“美国优先”口号背后,藏着商人总统的算盘声。从对中国商品加征25%关税,到威胁对墨西哥汽车业开火,再到最近扬言“对全部进口商品征税60%”,这位白宫前真人秀明星的关税大棒,早已超越了经济逻辑,沦为一场面向铁票仓的政治投喂。但当我们撕开“保护本土产业”的悲情剧本,看到的或许是一个商人总统的饥饿游戏:用关税作为筹码,在全球化赌桌上反复押注,而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。

关税背后的三重“商人逻辑”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自由贸易攻防战,而是一场充满个人风格的商业讹诈。
第一层逻辑是“流量思维”——关税议题自带冲突性,每一次推特宣战都能收割头条,正如他早年用“你被解雇了”的咆哮维持《学徒》收视率。加征关税的新闻永远比取消关税更吸睛,而他要的正是选民肾上腺素激增时的短暂忠诚。
第二层逻辑是“杠杆谈判术”。这位地产大亨深谙“先掀桌再讨价”的谈判哲学。2018年对中国挥动关税大棒时,他一边在镜头前表演强硬,一边私下对库什纳说“股市跌了我们就收手”。关税于他而言不是武器,而是撬动对手妥协的支点。就像他在《交易的艺术》中写的:“有时候你不得不假装疯癫,让对手相信你真的会烧掉整张牌桌。”
第三层逻辑最讽刺:关税本质是一场“政治套利”。俄亥俄州的钢铁工人或许会为关税欢呼,但数据显示,特朗普任内美国制造业岗位增幅最大的地区,恰恰是那些对华出口依赖度最高的州。而那些被关税“保护”的产业,多数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——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发现,钢铝关税让美国每保住一个岗位,消费者就多支付90万美元。这像极了特朗普大厦的镀金门面:外表光鲜,账单却塞给了路人。
深水区:谁在关税战场真正“捡漏”?
关税大战从未创造出真正的赢家,却养肥了三类“秃鹫型玩家”。第一类是法律掮客:当中国企业为绕开关税将产业链转移到越南,美国海关的“原产地审查”催生了跨境合规咨询产业,一套规避方案报价高达百万美元。第二类是投机资本:2020年特朗普威胁对欧洲汽车加税前,做空德国车企的华尔街基金早已提前布局。第三类或许最隐蔽——美国本土的低效巨头。某家常年亏损的俄亥俄州造纸厂,在获得关税庇护后并未升级设备,反而将资金投入游说政客延长关税期限。
而真正的输家,除了被迫为日用品多付账的消费者,还有被政治绑架的全球化产业链。当中国电动车的电池供应链被迫分散到摩洛哥,当墨西哥工厂为应付“原产地规则”增加30%冗余成本,这些代价最终都会化作通胀数据,反噬特朗普最在意的“经济成绩单”。
商人总统的“饥饿游戏”终有散场时
历史早已证明,关税从来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——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》加剧了大萧条,2018年中美贸易战压垮了美国农场主。但特朗普的关税狂欢为何总能获得掌声?或许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“政治安慰剂”:告诉失落的中产,“有人抢走了你们的饭碗,而我正在替你们复仇”。
但商业世界的规则终究不同于真人秀。当中国跨境电商卖家通过Temu用“小额包裹”绕过关税壁垒,当墨西哥工厂用“零件拆解再组装”戏耍海关编码,这场游戏的结局早已注定:政客赚到了演讲时的欢呼,资本找到了套利的缝隙,而高举关税火炬的人,终将被自己点燃的火焰灼伤。
下一次听到特朗普高喊“史上最大关税”时,不妨把它当作拉斯维加斯舞台上的烟火表演——绚烂夺目,但千万别赌上你的全部筹码。
相关阅读:
参考阅读: